梧州零距離網-梧州日報訊(記者 吳小華 通訊員 陳燕 韋嵐藍)今年以來,我市持續建強科學監測體系,運用技術手段輔助開展污染源日常監督,加大污染源排查力度,以監測數據“真、準、全”支撐環境治理“精、細、實”。
近日,在玫瑰湖公園內,湖面倒映著郁郁蔥蔥的樹木,鳥類、水生動物活躍,游客或休閑散步,或坐在臺階上談笑,處處洋溢著生活的氣息。這幅生機盎然的城市生態畫卷,離不開環境監測能力的全方位躍升。
為精準捕捉環境變化,我市制定并實施降水、地下水、聲環境、污染源等專項監測方案,大力推進監測數智化轉型,通過為大型精密儀器加裝全自動進樣系統,實現對水、大氣、噪聲等環境要素的全天候和全自動監測,顯著提升了數據獲取效率和精準度。目前,全市已建成2個國控水質自動監測站、15個區控水質自動監測站,3個區控市級環境空氣自動監測站,以及10個聲功能區自動監測站,形成覆蓋重點區域、多要素協同的實時監控網絡。
同時,我市深入提升數據整合、分析和預測能力,強化監測數據應用,深挖監測數據背后隱藏的環境質量問題,創新引入鳥類鳴聲記錄儀、兩棲爬行動物雷達相機等智能設備,實現生物多樣性自動化監測;穩步推進生態遙感解譯,高效完成生態變化圖斑解譯工作,充分發揮環境監測“耳目”和“哨兵”作用,為精準治污、科學決策提供了堅實依據。
此外,梧州生態環境監測中心構建“日常報送—動態預警—攻堅支撐”全周期服務體系,堅持服務地方需求,定期為環境管理部門提供監測日報、月報和環境預警預報,啟動污染天實時數據響應機制,以專業化監測服務賦能地方生態治理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