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零距離網-梧州日報訊 近年來,藤縣以法治為筆,在基層治理的沃土上精耕細作,通過法律援助守護民生底線、專家會診破解積怨難題、“一村一輔警”織密平安網絡,將法治精神注入基層治理的“毛細血管”,推動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讓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每一次糾紛化解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的溫度。
法律援助:為弱勢群體架起“維權橋梁”
今年4月,藤縣法律援助中心收到王女士送來的錦旗,這背后是一場跨越三年的維權攻堅戰。
2022年5月,該縣太平鎮某賓館接待員兼保安在值班時突發疾病離世,其妻子王女士追討工傷賠償卻遭拒。因賓館未簽勞動合同、未繳社保,工資以現金發放,對方堅稱“不存在勞動關系”。走投無路的王女士申請法律援助后,藤縣法援中心為其開通“綠色通道”,三年間九次交鋒,最終在2024年10月促成法院終審判決:賓館支付工亡補助金94.8萬元、喪葬費1.5萬元及按月撫恤金,目前款項正在強制執行中。
“這場勝利撕開了違法用工的暗角。”從事法援工作14年的藤縣法援中心主任黎連梅感慨道。這位2024年榮獲“全國法律援助工作先進個人”的法援一線工作者,只是藤縣法援隊伍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藤縣依托法律援助工作站,實現“全域通辦”,累計接待法律咨詢1267人次,辦理案件249件,為農民工追回欠薪127.1萬元;對47件民事案件開展質量回訪,125件認罪認罰案件由值班律師見證,讓法律成為群眾維權的“快車”。
專家會診:讓歷史積怨在法治軌道上消融
“20年前的祖墳界址,今天必須說清楚!”今年3月,藤縣法學咨詢專家團隊來到該縣藤州鎮平政村二組村民與五組村民的調解現場,雙方村民因祖墳占地糾紛劍拔弩張。而這樣的激烈場景,在專家團隊介入后總能化干戈為玉帛。
2024年10月,平政村二組村民馬某硬化祖墳時占用五組村民的拜臺,引發200余人拆毀硬化設施的沖突。專家團隊介入后,實地調查、法理辨析、會商研判,最終提出的解決方案讓雙方握手言和。這得益于藤縣2019年在全國率先推行的首席法律咨詢專家制度,形成“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聯動、專家會診、首席把脈、各方參與”的“六位一體”模式,其經驗被中國法學會推廣。
近一年來,藤縣法學咨詢專家團隊開展咨詢服務30余次,提出法律意見50余份,不僅化解了墳山糾紛等陳年積怨,還參與重大項目審查,協助解決原糖廠三角地帶施工受阻等涉穩問題,讓法治成為破解基層治理難題的“金鑰匙”。
輔警駐村:用“鐵腳板”織密鄉村平安網
今年7月,藤縣濛江鎮果農黃先生與收購商因價格問題在果園發生爭執,被駐村輔警當場化解。輔警引導雙方按口頭協議履約并補簽合同,一場糾紛在田間地頭平息。
在藤縣,“一村一輔警”模式已實現全覆蓋。這些“人熟、地熟、情況熟”的輔警,肩負治安防范、矛盾調解、法治宣傳等職責,成為鄉村平安的“守護神”。截至2025年8月,駐村輔警配合化解矛盾糾紛534起,化解率達91%;開展治安巡邏3300余次、“護學崗”4900余次、法治宣傳3000余次,幫助群眾解決急難愁盼問題200余件。數據見證成效:全縣刑事、治安警情同比分別下降43%、41%,“農村發案少、秩序好、群眾滿意”的目標逐步實現,基層治理的“最后一公里”被牢牢守住。
從法律援助的“暖心守護”到專家會診的“精準破題”,再到輔警駐村的“扎根防控”,藤縣以法治力量激活基層治理動能,讓公平正義的陽光照亮每個角落,為縣域治理現代化寫下生動注腳。 (梁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