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零距離網-梧州日報記者 陳雨燕 吳小華 通訊員 陸壽林
西江之上,貨船穿梭。
9月4日下午,一艘砂石貨船在萬秀區城東鎮扶典村對出江面的水上加油站緩緩靠泊。短短5分鐘內,工作人員就同步完成了加油與污水抽取工作。
8月29日,船只行駛在潯江之上。城市建筑與沿江綠意相映,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更顯城市的活力與壯美(無人機照片)。 近年來,我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統籌推進水環境、水生態、水資源“三水”共治,構建起西江生態保護的長效屏障。梧州日報記者 李燦明 攝
“電磁流量計精準記錄到小數點后三位,每一滴污水都‘有據可查’。”水上加油站負責人黃師傅拍了拍身旁的藍色設備,話語間充滿自信。
“滿油啟航、污水清零”的一幕,源自檢察公益訴訟的有力推動。日前,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10件生態環境檢察典型案例,梧州市人民檢察院(以下簡稱“市檢察院”)督促整治西江船舶污染行政公益訴訟案是廣西唯一入選的典型案例。該案例也為全國流域船舶污染防治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梧州經驗”。
精準監督:
從線索發現到系統治理
時間回溯至2024年4月,最高人民檢察院珠江流域水環境治理公益訴訟專案組在藤縣赤水港碼頭走訪時發現,碼頭角落里的船舶污染物接收設施布滿灰塵,管道接口處看不到近期使用的痕跡。
西江作為珠江主干流,航運總量居全國第二,船舶來往頻繁,年均進出港船舶超13萬艘次。接收設施“建而不用”,意味著船舶污水可能直排入江,威脅流域水質安全。這一線索被最高人民檢察院列為重點線索掛牌督辦。
市檢察院聞令而動,于2024年6月12日以行政公益訴訟立案調查。承辦檢察官團隊通過調取船舶進出港數據,比對污染物送交、接收記錄,精準鎖定港口碼頭船舶污染物接收設施缺失、閑置,以及船舶污染物“接收—轉運—處置”銜接機制斷裂等核心問題。
隨后,檢察機關依法向行政主管部門發出檢察建議,不僅要求其完善港口碼頭收污設施、公布接收設施信息、加大收污力度,更直指“部門協同不足”痛點,推動建立跨部門協作機制,從源頭破解治理難題。
創新機制:
從各自為戰到流域協同
船舶污染治理涉及“船—港—城”多個環節,如何推動相關行政機關協同履職、形成監管閉環,是一大難題。
為打破“單打獨斗”治理困局,市檢察院主動向市委報告。市委主要領導作出批示,要求海事、交通運輸、城管、生態環境等9個部門聯合整治,并明確職責分工,交通運輸部門牽頭整改、海事部門監管船舶、生態環境部門跟蹤效果、城管部門銜接轉運,將“各自為戰”變為“攥指成拳”。
市交通運輸局通過政企聯動、區域共治、疏堵結合的方式,聯合海事、生態環境、城管等部門共同研判整改路徑,加快港口碼頭船舶污染物接收設施建設,推進港口碼頭接收設施與城市公共轉運處置設施有效銜接,打通船舶生活污水接收、轉運與處置“最后一公里”,全面落實船舶污染物“五聯單”監管制度,建立全過程閉環管理機制。
整治效果立竿見影。2024年7月起,全市13個面向社會經營的公共碼頭全部啟動船舶污染物接收業務;8月,所有港口碼頭打通“接收—轉運—處置”閉環,依托船舶污染物“五聯單”監管制度做實線上線下雙重監督,讓每一滴污水的去向都清晰可溯;截至12月,共接收船舶生活污水1496噸、涉及2652艘次,較2023年同期(約30艘次)增長近90倍。
“以前設施閑置,是不知道怎么對接轉運污水。現在行政部門主動指導辦理許可、協調轉運,我們當然愿意干。”碼頭負責人的話,道出了企業心態的轉變。
只是讓船舶污染物“上岸”還遠遠不夠。市交通運輸局舉一反三,創新推出“有償加油+免費收污”模式,協調港口碼頭、水上加油、污水處理企業等參與船舶污染物接收處置,實現多方共贏。
目前,全市共有4家具備資質的水上加油站開展船舶生活污水接收業務,對進站加油船舶提供免費收污服務,有效降低船舶交污成本。2024年,上述4家水上加油站累計接收船舶生活污水約8768噸、1.82萬艘次,污水接收量同比增長132%。
長效治理:
從檢察監督到制度保障
2024年9月至10月,自治區、梧州市兩級檢察機關邀請人大代表、“益心為公”志愿者共同赴碼頭現場核查,確認13個公共碼頭全部整改到位,船舶污水直排風險徹底消除。11月,市檢察院確認公益損害問題已解決,依法終結案件。
為鞏固整改成果,梧州市建立“府檢聯動”機制,出臺《梧州轄區船舶水污染防治指南(試行)》,并把梧肇云“兩地三市”交通運輸區域聯合執法拓展為廣東肇慶市、云浮市及廣西梧州市、玉林市、貴港市、賀州市“兩地六市”常態化跨區域聯合執法。自此,船舶污染治理不再是“一城之事”,而是西江流域城市的“共同責任”。
“法律不是冷冰冰的條文,而是守護綠水青山的‘利器’。”承辦檢察官說,行政公益訴訟監督推動主管部門牽頭整治、打通跨行政部門壁壘、理順行業企業全鏈條參與機制,推動西江船舶污染治理從“單點突破”邁向“系統治理”,為流域航運綠色發展提供了可復制的“檢察方案”。
守護西江清流,梧州的努力遠不止于此。近年來,我市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統籌推進水環境、水生態、水資源“三水”共治:智慧河長系統實現“24小時不間斷巡河”;西江及子流域突發水污染事件聯防聯控合作機制,將突發水污染事件響應時間大幅度縮短;梧肇兩市法檢聯動、“河湖長+”等機制落地生根,構建起西江生態保護的長效屏障。
付出終有回報:2025年上半年,梧州市水環境質量在全國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排名12名,較2024年度排名提升了11個名次;2024年至今,粵桂西江交界斷面水質持續保持優良,實現“一江凈水向東流”。
西江,這條承載著沿岸城市經濟發展希望與百姓福祉的“黃金水道”,將繼續書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動人篇章。